• <em id="4ep9y"><ruby id="4ep9y"><u id="4ep9y"></u></ruby></em>
      <button id="4ep9y"><acronym id="4ep9y"></acronym></button>
    1. <span id="4ep9y"></span>

      <span id="4ep9y"></span>

      分享至手機

      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校大有作為:校長袁亮院士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時間:2024-05-12 14:10:09 訪問:148 次

      黨的二十大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三者有機結合、一體統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是龍頭,肩負著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要戰略任務,面向新征程新任務新目標,我國高等教育正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奮力支撐高水平創新。為全方位展示高等教育最新實踐成果,中國教育在線就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問題專訪校長袁亮院士,校長袁亮院士聚焦問題提出來許多真知灼見。

      中國教育在線:袁院士您好,非常高興邀請您參加中國教育在線的專訪。本屆高博會以“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主題,您如何理解這“三融”?參加本屆高博會您有哪些收獲和感受?

      袁亮:這是我第二次參加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并做主旨報告。今年的高博會,無論是參加會議的人員,還是參與高博會的企業、高校、政府,都達到空前規模,以實際行動推動了高校、企業和市場的有機融合。最重要的是,高博會集中展示了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我認為,高博會是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助推器,同時又是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重要“橋梁”,有力地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將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校企融通進一步推廣落實到教育、企業、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奮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中國教育在線:安徽理工大學也參展了本次高博會的高校專區,能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學校主要展出的內容和亮點?

      袁亮:結合本屆高博會的主題,我們認真做了功課。安徽理工大學是地方高水平大學的一個典型代表,過去是依托行業背景的部委直屬高校,下放到地方以后,辦學的底色不變、發展亮色彰顯。這一次我們展示突出三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是人才培養。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必須要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安徽理工大學培養的人才受到了相關行業、企業的歡迎。每當我訪企拓崗,和企業家們在一起交流的時候,聽到企業肯定表揚我們的畢業生,我非常高興,也很驚喜。但是,也有用人單位對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看法,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對我說道,“校長,現在學生考試分數很高,但是動手能力比較弱,希望引起你的重視”。就這個問題,學校展開了大討論,要從源頭上改變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學科專業的基礎課怎么加強,專業課怎么設置,必須要和相應的企業行業深度對接,所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不是一句口號,真正難的是怎么做到融合。我們經過思考實踐,探索出通過與企業加強深度合作去實現,所以在我的工作時間里,相當多的時間是和企業開展深入交流戰略合作,其中第一條就是雙方共同來培養人才,第二條就是合作搞科研創新,共同申請國家行業項目,通過項目還是要培養人才,第三條是校企共同申報、擁有知識產權。幾年下來,取得了非常好的結果。

      這是我們第一個亮點,培養的人才受歡迎。不斷有企業董事長告訴我,為什么安徽理工大學畢業生享受“雙一流”高校人才的待遇,不但動手能力強,而且組織性、紀律性強,同時創新能力強。這就是我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加上和企業行業深度對接,改變了過去在人才培養上的傳統模式。這次我們把這個特色系統地總結,在高博會上予以了全面展示。

      第二個亮點就是人才。我個人認為,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師資隊伍建設。如果沒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再好的學校、牌子再老的學校,都可能在高質量發展的大潮當中被淘汰。我可以自豪地說,近幾年來,安徽理工大學在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上下大力氣了,因為我們辦學的位置不利,并不在中心城市,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等靠要,靠天收”是不行的。在這種情況下怎么突破,不能在家里面等,我親自帶隊走出去搞宣傳,介紹我們學校的辦學特色,大力落實人才待遇,營造良好的引育環境,用短短的幾年時間,從原來國家級人才除了我之外基本上是零,到現在全職在安徽理工工作的院士、杰青、大國工匠等國家級人才達14人。在同類高校里,我們應該屬于第一方陣。

      有了一流的師資隊伍以后,一下就把我們學校里相關學科專業帶動起來了,呈現出一個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態勢。什么叫良性現象,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學校五年前5700個本科生,升學率只有16%,去年7500個本科生,升學率達到31%,關鍵是這31%里有一半,近1100人考上了“雙一流”院校。它是呈一個良性循環態勢,因為辦學聲譽來自很多重要指標,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升學率就是高質量就業?,F在廣大的考生和家長越來越理性,不再是選城市,現在開始選學科專業、選就業,之后才是選學校。在觀念的轉變之下,安徽理工大學是受益者,我們過去在安徽省屬重點高校里,錄取分數線靠后,去年我們進到了前三,在省內高校排名第五,這都是得益于我們在人才方面瞄準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的重大戰略舉措。

      第三個方面就是主動調整我們的學科專業結構,主動對接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安徽省提出要發展十大新興產業,實際上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產業基本包含在這十大新興產業里。提出十大新興產業之后,我第一時間思考,我們的辦學方向要調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這五年當中我們停招了20多個專業,新增了24個新興專業,而且以工科為主,突出新工科特色。

      中國教育在線:停招的主要是哪些專業?

      袁亮:主要是不適應產業需求以及分得太細太窄的專業,比如說資源環境與經濟學等。我們聚焦一流學科建設,構建了安全科學與工程高質量學科群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組建能源安全與清潔利用學部、醫學部、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學部等三大學部,引導傳統學科向新興領域轉型升級。同時,學校還與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等共建了9個本科生“創新班”,建設22個國家及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新興產業急需人才,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立了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四大新興學院,理工醫融合、科教產融匯支撐高質量發展。

      中國教育在線:安徽理工大學是一所老牌的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也探索和發展了很多新的模式,尤其是在最先進、最前沿的一些學科專業方向上,已經取得了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上的成果經驗。剛才您提到的一個核心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您如何看高等教育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我們的高等教育和高校提出了哪些新的需求?

      袁亮: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積極行動和響應的,就是高等教育。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統籌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萍紕撔率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它是一個閉環。

      為什么說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一個應該行動、響應的就是高校?因為就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而言,有兩個“性”是不可替代的。第一,它需要基礎領域的先導性。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是基礎研究領域不僅僅是創新問題,還涉及到我們能不能夠培養出能夠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還有就是平臺建設有沒有聚焦國際前沿,聚焦新質生產力涉及到的人工智能、信息化等等方面。以前我們總是習慣跟著別人后面走,但是從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始,就要有本事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中國人的擔當和作為。這些都是高等教育體系才能夠承擔的任務,因為高校里集聚了一大批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精兵強將,但現有的師資隊伍支撐力不夠,我們要搭建平臺,要創造條件,要讓人才輩出,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上打頭陣、當先鋒。

      第二個就是引領性。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基礎性和引領性是相輔相成的,不但不矛盾,而且相互支撐。所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校大有作為!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涉及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怎么能夠催生新的產業、新的模式、新的業態,高校需要賦能擔當、主動作為。我們要深入走好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人才培養道路,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破解高等教育難題重任。

      中國教育在線:高校如何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如何構建創新體系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袁亮:有組織的科研要成為高??蒲袆撔碌囊粋€基本模式,我們很多重大的科技創新需要一個足夠支撐的大的團隊。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社會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很多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都是舉國之力,這是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比如“兩彈一星”等,我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都把它攻克了,讓世人刮目相看,不敢小視中國人?,F在強調有組織的科研,我認為不需要討論,就是應該成為一種基本模式。

      第二,有組織搞科研要聚焦年輕人。并不是說我們這個年齡不行了,而是要老中青結合。國家的出路在創新,創新的未來在青年。青年人的思維碰撞最活躍,有人講45歲以下,有人講35歲以下,我認為年齡不是主要的,而是要把我們優秀的青年教師、優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組織起來,要讓他們心無旁騖,一門心思搞科研,甘坐冷板凳。只要是體制機制的一些阻礙克服了,一定能夠產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同時解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當中“卡脖子”的問題和短板。

      第三,要形成一個全社會都關心、支持有組織科研的環境和氛圍。因為只有高校是不夠的,應該是政產學研用結合共同構建一個中國特色的有組織科研的良好氛圍。讓國家花的錢、企業花的錢,花到刀刃上。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的裝備技術落后,恰恰因為體制機制的原因,好的、新的技術不能夠及時有效應用到相關企業、相關行業中去,寫不到我們的教科書里去。所以加快形成一種高效支撐有組織科研的制度和氛圍。

      中國教育在線:謝謝您。

      推薦:更多精彩關注 機電之家官方微信公眾號

      【 責任編輯:cxl 】

      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機電之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于機電之家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電之家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日韩欧美tⅴ一中文字暮_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_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2. <em id="4ep9y"><ruby id="4ep9y"><u id="4ep9y"></u></ruby></em>
        <button id="4ep9y"><acronym id="4ep9y"></acronym></button>
      1. <span id="4ep9y"></span>

        <span id="4ep9y"></span>